首页 资讯 新闻动态

第四届出土木漆器保护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发布时间:2025-10-27 17:44:20    浏览次数:5 次   

2025年9月25日,第四届出土木漆器保护学术研讨会在湖北武汉举行。本次会议由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北省文物局)主办,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承办,来自中国、韩国、匈牙利等国木漆器保护领域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参会。本次会议采用主旨报告与专题学术交流相结合的形式,汇聚行业力量分享出土木漆器保护领域前沿研究成果,深入探讨行业发展热点问题,为推动该领域技术创新与实践应用搭建了专业交流平台。

主旨报告环节,四位行业重要专家围绕出土木漆器保护关键技术与实践成果展开深度分享。学术报告环节,十二位专家学者围绕出土木漆器保护中“检测分析”、“工艺研究”、“保护修复与活化利用”三大专题展开,深入交流最新研究成果。下文将详细阐述会议报告中的发言要点。

主旨报告环节,由湖北省博物馆党委副书记、研究馆员王先福主持。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研究馆员方北松以《科研基地出土饱水竹木漆器保护技术探索与应用实践简介》为题,带来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主旨报告。报告围绕基地及工作站的相关技术实践展开,核心内容有三:一是阐述饱水出土木漆器保护修复流程,明确从发掘现场应急保护到实验室清洗、脱水、加固等关键环节的技术要点与规范;二是介绍科研基地成立以来的主要课题研究,重点攻关出土竹木漆器材料与制造工艺解析、病害机理研究及控制技术,为保护工作奠定科学基础;三是说明基地科研成果的运用情况,多项技术与材料成功解决文物脱水变形、加固难等问题,提升了保护效果。

韩国韩瑞大学文化遗产保存系主任、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会副会长魏光徹围绕韩国木漆器文物保护现状展开报告,按绪论等四部分推进,其保护始于1971年武宁王陵出土文物,1980-1990年形成标准化流程,现分为出水木质与出土漆器处理,用PEG浸渍等多种方法,还借助先进设备进行分析检测。关于现存的二次劣化问题,未来需要研发环保材料。最后总结相关机构及50年来的成就。

湖北省博物馆党委委员、副馆长、研究馆员李奇聚焦《基地20年成果》进行分享。他指出,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依托湖北省博物馆与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始终秉持“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深耕出土竹木漆器科技保护领域。历经二十年的不懈探索与实践,从技术攻关的筚路蓝缕到系统保护体系的日臻完善,从单一项目的突破到行业引领示范作用的发挥,基地在核心技术突破、成果转化应用、人才梯队建设、科研平台搭建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已然成为守护中华文明物质载体、推动文物保护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

匈牙利国家博物馆驻华代表贝思文博士重点介绍匈牙利在文物保护与数字化方面的探索,尤其聚焦木质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内容涵盖三维扫描、多光谱成像与人工智能监测等前沿技术,并展示沉浸式体验(如VR、AR与互动大屏)在提升公众参与中的应用。匈牙利案例包括国家美术馆的哥特式翼坛群、基什泽本主祭坛长达数十年的修复工程,以及匈牙利国家修复与存储中心的建立。通过与中国漆木器传统的比较,报告强调匈牙利的实践经验、共同的挑战与数字化跨文化合作的机遇。

第一场学术报告聚焦检测技术专题,由四川博物院研究馆员韦荃主持。南京大学副教授史江峰带来《曾侯乙墓树轮考古定年》报告。其对曾侯乙墓中的椁木开展了树轮考古定年研究,建立了155年的树轮氧同位素序列,通过与扬州杉木树轮氧同位素年表(时段:671BCE–2BCE)交叉定年,初步确定棺椁木材最外轮终止年435BCE。该结果与墓中楚惠王镈钟铭文“唯王五十六祀”(433 BCE)极为接近,佐证了本次树轮考古定年的可靠性。这项树轮考古定年工作是长江下游绍兴印山大墓成功定年之后,在长江中游的再次实现。他指出,利用树木年轮在长江流域可以实现年分辨率的高精度定年,而大量墓葬的定年工作可以提高数据的考古解读能力。急需在长江流域广泛开展树轮考古研究,从定年精度和定年数据的解读两个方面深化考古定年研究工作。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邱祖明在《随州枣树林墓地出土棺椁木材的病害分析》中,对枣树林墓地出土的棺椁木材进行了病害分析。通过分析出土后棺椁木材的含水率、密度、SEM、抗压强度,发现双重棺椁中的外棺椁木含水率更高。较高的湿度会加速木材的腐朽,进而导致该批棺椁木材膨胀,变形、开裂,降低了抗风化、抗变形的能力,进而影响自身的整体稳定性。这批棺椁木材的基本密度偏低,表明木材组织较松散,内部呈现较多的孔隙与纤维,从而更易被真菌和昆虫渗透和破坏,这也是该批棺椁木材风化和腐朽程度严重的表现之一。相比较,M190中棺椁木材的相对结晶度偏低,该墓坑中木材糟朽程度更严重,这种差异暗示着不同位置的棺椁木材糟朽程度并非一致。SEM结果显示木材样品表面木纤维卷起,结构松散,组织间呈现不规则螺纹和花瓣状的结构状态,分布有明显的横向裂纹,断裂很严重;同时,还可清晰观察到管胞壁有纹孔,有细菌活动留下的残体,为纤维细菌及微生物降解提供佐证。棺椁木材纤维显微结构老化、糟朽严重,导致了其在宏观上表现出孔隙度大、吸湿性强、强度低及容易风化等病害特征。顺纹抗压强度测试结果显示,棺椁木材样品的抗压强度相较于出土于“南海Ⅰ号”沉船出水的木材强度明显偏低,抗压强度值显示棺椁木材内部结构已受到了损坏,木材失去其纤维的完整性和力学性能,进而导致木材变得脆弱、易碎。通过以上测试,发现枣树林墓地出土棺椁木材的整体老化程度较为严重,存在大量病害。他提出了加固保护的紧迫性,并为后续保护工作提供了指导方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副研究员郝锌颖在《多模态光谱与THM-Py-GC/MS作为漆器分子指纹诊断工具:解构多层复合漆膜与矿物颜料谱系》的报告中,构建了面向微损检测的“一体化剖析流程”。该流程以超景深/荧光显微—SEM/EPMA-EDS—μ-Raman(532/785 nm)—FT-IR—THM-Py-GC/MS的多模态联动为核心,强调层位对应采样、波长与方法选择的决策规则,以及谱库互证机制。在无机与有机两类信息上实现互补:前者用于精确识别矿物填料与颜料,后者提供漆液种属与改性剂配方的分子指纹,实现统一判读。依托“矿物—有机相—层次结构”三维耦合与谱库比对,建立可移植的法证化技术路径与判别库雏形,适用于不同历史时期漆器的材料演变研究、工艺溯源与保护决策。方法创新体现在:其一,面向强荧光/薄有机相提出“波长—方法—层位”的三重决策;其二,实现矿物组成与有机分子指纹的一体化解读。报告秉持“文理互鉴、交叉共荣”,通过若干多层复杂漆器个案展示流程的应用效果,强调方法的可重复性与可扩展性。为漆器的材料演变研究、工艺溯源与保护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二场学术报告关注工艺研究专题,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陈家昌主持。上海大学副研究员韩婧就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于青羊区字库街遗址开展抢救性发掘工作时所发现的髹漆废弃物展开了介绍。依据出土的“二年西工师”陶印模以及简牍、瓦当等相关资料,他们确认该遗存性质为秦代“蜀西工”的废弃堆积。在室内整理过程中,发现字库街遗址出土的部分遗物存在髹漆迹象,遂借助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 IR)、热裂解 -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Py -GC/MS)等现代测试手段,对其成分和结构进行检测分析,同时结合传统工艺调查与模拟试验,探究其性质、成因以及与髹漆行为之间的联系,进而确定秦代“蜀西工”中存在髹漆活动。此项研究综合运用科技分析、工艺调查与模拟试验等方法,首次明确了出土髹漆废弃物的辨识方式,为后续类似废弃物的分析提供了参考,也为探讨处于承上启下阶段的秦代髹漆工艺提供了宝贵资料。

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华春榕选取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康熙朝寿庆人物图六曲款彩漆屏风》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针对款彩漆屏风的科学检测与工艺分析工作。款彩屏风作为明清时期具有重要意义的跨文化载体,近年来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这件曾收藏于法国且历经多次修复的屏风,研究人员运用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对样品开展有机材料科学分析检测,借助电子显微镜、能谱仪、拉曼光谱仪、红外光谱仪等仪器对样品进行横切面分析、元素成分分析等,从而确定了木胎材质以及样品中的无机材料成分,同时结合科学检测结果对该文物的制作工艺展开研究探讨。科学检测明确其胎体为柏木、纤维层由纸、麻纤维构成;底灰层成分主要为沙石、猪血、彩绘层主要由矿物质及植物油组成(如朱砂、石青等)。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陈俊橙对多年来成都木漆器文物保护工作予以总结,主要突出了三个方面:其一是大型饱水木质文物脱水保护工作,以商业街船棺葬出土大型船棺的保护为例,保护修复人员通过工程化与系统化设计,开发浸渍、干燥等专用设施设备,依靠“出土木漆器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研发的乙二醛加固技术,经过实地转化与提升,应用到船棺文物脱水工作中,耗时3年完成棺木脱水保护工作,修复后的船棺已在成都博物馆稳定陈列九年;其二是漆皮痕迹(遗迹)的提取保护技术,以成都新川科技园西汉土坑墓出土漆案痕迹等为例,针对木胎糟朽后仅存的漆皮痕迹,因其漆膜病害较多且剥离困难,根据考古现场不同的出土情况,选用套箱法、托板法或插板法进行提取,在实验室内通过翻箱清理、加固土体、翻回、修复漆皮等流程,以物理防护为主、针对性化学加固为辅,达到“保形”、“保湿”的技术要求,使遗存整体稳定并保留原始形貌;其三是以老官山汉墓出土织机模型为代表的复杂结构组合式器物和以蒲江飞龙村船棺墓出土桨形器为代表的高长宽比器物的保护修复,组合式器物需统一进行测绘复原、协调木竹等多种材质的缩变差异,两类器物都需要设计适合的托架予以支撑,避免依赖原有结构,保障文物的安全。“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成都工作站”依托建立于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基地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大量的木漆器保护工作,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这些领域取得了丰富成果。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馆员温婧琦介绍了武王墩一号墓出土漆器制作工艺的初步研究成果。武王墩一号墓位于安徽淮南市,是战国晚期楚国最高等级的王级墓葬,墓主为考烈王。墓中出土漆器千余件,涵盖生活器具、乐器、兵器及丧葬用品等,种类丰富、工艺精湛,充分反映了战国晚期楚国漆艺发展的高峰。研究者综合运用显微和成分分析及纹饰复原等多学科方法,对漆器制作工艺及材料组成进行了系统研究。漆器工艺主要分为四类:单漆型、漆灰型、苎麻型和复合彩绘型,体现出依据器类与功能差异的精细工艺体系。木胎选材体现“因材制器”的智慧,乐器多用梓木、枣木、泡桐,生活器具则以梓木、柳木为主。色彩除黑、红外,还发现黄、绿、白、金等多种色彩,其中“绿沉漆”的发现为中国漆艺史提供了重要的新证。借助曲面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等先进技术,研究者成功复原漆器上彩绘龙凤纹饰,精美的纹饰展现了楚人高超的工艺与审美追求。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入分析漆器材料与老化机制,为重建战国楚国漆艺体系和文物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刘恺对清代宫廷广泛使用的木质包镶工艺展开了深入研究,重点考察了这项传统工艺在家具制作与内檐装饰领域的实际应用情况。研究者通过系统梳理《清宫造办处活计档》、《清代匠作则例》等清代官方档案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同时结合故宫博物院现存的珍贵文物实例进行比对研究,从材料甄选标准、粘合固定方式、拼缝衔接工艺以及具体运用技法等多个专业维度进行了深入剖析。这项研究不仅详细揭示了木质包镶工艺背后蕴含的科学原理和制作智慧,还充分展现了这一传统工艺所具有的重要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为理解清代宫廷工艺技术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第三场学术报告围绕保护修复与活化利用专题,由北京大学教授胡东波主持。湖北省博物馆李澜研究馆员(何珊代)开展了清康熙款彩祝寿屏风的修复保护研究。该十二扇屏风制作于1704年,2019年入藏时存在漆膜开裂起翘、胎体断裂等严重病害。研究采用体视显微镜、SEM-EDS、拉曼光谱、FTIR、XRD、THM-Py-GC/MS及X射线无损检测等技术,系统分析其保存状况与工艺特征。依据"一扇一策"原则制定个性化修复方案,最终使屏风恢复原貌。此件稀有红底款彩漆屏的入藏填补了国内研究空白,为款彩屏风的历史沿革、工艺技法及艺术演变提供了珍贵实物标本。

首都博物馆研究馆员何秋菊以明赵谅墓彩绘漆棺保护为例,探讨考古出土非饱水漆木器的保护策略。非饱水漆木器特指出土于半干旱环境的潮湿漆木文物,在甘肃、山西、陕西等北方及南方高地势地区砖石或土壤墓葬等非富水埋藏环境中存量丰富。此类文物因胎体孔隙缺水,普遍存在木胎糟朽、漆膜皱缩等特殊病害。研究通过剖析典型案例,结合首都博物馆科技与传统漆艺融合修复实践,提出非饱水漆木器的保护措施与应对挑战的思路,为同类脆弱出土漆木器保护提供参考。

清华大学副教授魏栋对定州八角廊炭化汉简的保护修复成果进行介绍。1973年,河北省定县(今定州市)八角廊村40号汉墓进行发掘,出土了一批西汉后期的竹简。此墓墓主为中山怀王刘修,其死后因无子而封国被废除,下葬后不久该墓便被盗掘焚毁,“黄肠题凑”已不复存在。墓内最具学术价值的竹简虽侥幸未化为灰烬,但已严重炭化。八角廊炭化汉简整体呈黑色,墨迹与竹简表面颜色相近,凭借肉眼难以辨识。竹简整理人员曾借助竹简摹本、红外拍照等方式,断断续续地整理释读出《论语》《儒家者言》《文子》等数种珍贵文献。然而,受限于文字信息提取技术等条件,八角廊汉简的整理工作多年来陷入停滞状态。此外,在出土后的约半个世纪里,八角廊汉简长期存放在温湿度自然变化的室内环境中,断裂、变形等病害进一步增多且加重。2021年起,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等四家单位开始执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以定县简为代表的极端性状竹书的整理及其方法研究”子课题《定县简整理的辅助性文物保护方法研究》。两年多来,课题组依据《河北定县汉简保护修复方案》对该批竹简实施了保护修复。

湖北省博物馆馆员陈亦奇以彩绘漆木鸟兽纹矢箙面板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为例,介绍了文物从价值提炼、内涵焕活到转化发展的完整路径。彩绘漆木鸟兽纹矢箙面板是战国中期楚式漆器的典型代表,具有高度装饰化的视觉元素,为服装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通过构思设计与应用实践,提取移用其纹样,现代性转译其造型、线条与色彩,创作出系列成衣,既赋予楚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与表达形式,也为文物活化利用的创新提供有益尝试。

专题报告结束后,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研究馆员方北松对大会进行总结。他高度评价了本次研讨会的学术成果,认为各位专家的分享涵盖了木漆器保护的多个关键领域,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为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搭建了中外木漆器保护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技术经验的共享与融合,更明确了未来木漆器保护事业的发展方向。与会专家纷纷表示,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加强合作、协同创新,共同推动全球木漆器保护技术水平的提升,为守护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贡献力量。

分享到: